伯克利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的方法,了解了此前鋰電池中最難以被窺見的部分,為電池性能的重大改善打開了大門。
這一研究已發(fā)表在《焦耳》(Joule)上。
在伯克利實驗室的分子鑄造場(Molecular Foundry),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獨特的“電極上色譜”技術,結合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MALDI)診斷能力,分離并演示了在電池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大型有機分子的結構。
電極上色譜法可以分離電極表面的有機分子。MALDI通常用于表征生物分子,如蛋白質和多肽。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的電解質系統(tǒng)在環(huán)境溫度和現有的電池化學物質下都能很好地工作。”“然而,在高能量密度或高壓電池中,或在極冷環(huán)境和超級快充等情況下無法達到最佳運行狀態(tài)。”
因此,設計更好的電解質系統(tǒng)將使下一代電池成為可能。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fā)現揭示了鋰離子電池內部化學成分的一個新維度,并為電池電解質系統(tǒng)的合理工程開辟了一個新方向。”
原標題:新技術推動對鋰電池分子結構的認識,助力更高性能電池研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