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寧夏死守規(guī)矩,無力提供資金支持,光伏扶貧項目停滯不前,安徽根據自身發(fā)展條件靈活施策,想辦法落實光伏扶貧建設資金精準扶貧。
拿到指標的要退,想拿指標的不給。寧夏的光伏扶貧“怪象”值得關注。
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最新政策要求企業(yè)不得入股、政府不許負債,已經獲得光伏扶貧建設指標的國家級貧困縣手中有錢,卻不敢用來建設扶貧電站。原因在于《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辦法》列明了電站建設資金來源:各級財政資金、東西協(xié)作、定點幫扶、社會捐贈資金。不多不少,只此四類。扶貧資金要專款專用,雖有余量,有關方面卻不敢拿出來“救濟”電站建設。照章辦事似乎永遠都是最為安全的。
這“章”好“照”嗎?申報時的政策是鼓勵相關金融機構落實貸款優(yōu)惠利率、延長寬限期,資金來源也是“涉農整合資金、東西協(xié)作、定點幫扶、社會捐贈等資金”。項目報了,指標給了,規(guī)章制度卻變了,想貸款怕是不行了。
那“事”好“辦”嗎?寧夏自治區(qū)層面無力提供資金支持,建設投資只能由貧困縣政府自行承擔。專項扶貧款不敢擅用,財政資金不足。縣政府打了“退堂鼓”,自治區(qū)也不能強吹“沖鋒號”。指標退回,程序走到位,各方好像都挺守規(guī)矩。
作為新興事物,從2013年安徽省率先在金寨縣進行試點至今,光伏扶貧從無到有,發(fā)展歷程尚不足5年。政府籌一點,企業(yè)出一點,銀行貸一點,老百姓自己拿一點,光伏扶貧的啟動資金一度來源甚廣,不同項目的收益分配也因此各不相同。
如今,《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辦法》已正式出臺,從試點探索一路走來,電站投資也從最初的多點開花逐漸固化為政府扛旗。日趨完善的政策初衷是好的,一方面希望保障扶貧電站的工程建設質量,另一方面政府出資主導,電站收益可以由政府全額支配,最大程度地讓貧困戶受益。
然而配套政策與光伏扶貧項目推進的各關鍵時間節(jié)點相互交錯,最終產生了“時間差”。這時,地方政府選擇了嚴守規(guī)矩,遵循新政。
但事關脫貧攻堅,“守規(guī)矩”切不可成為“不作為”的擋箭牌。“程序走到位”不代表工作做到位,既然是脫貧攻堅,就要有攻堅的魄力與智慧,已上報并批復的項目指標不可簡單地“一退了之”。若無財力建設的確應實事求是,接受現(xiàn)實,但若是因為不重視、嫌麻煩而草草退回指標,也應嚴肅問責。
扶貧工作的艱巨性決定了其不可能一蹴而就,產業(yè)扶貧更是一項長期工作。20年的電站運行周期固然長,長到超出“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國家脫貧攻堅期限。但放眼長遠,擁有持續(xù)穩(wěn)定收益的資產,對于扶貧同樣意義深遠。
如何規(guī)范合理地使用扶貧資金?在貧困縣財政吃緊的情況下,上一級政府能否靈活變通,在合規(guī)合情的前提下適當給予支持?定位仍待細化的資金,可否進一步明確申請流程?對于在貧困線邊緣掙扎的百姓來說,這些容易惹“麻煩”的主動作為,恰是雪中送炭地“精準扶貧”。
靈活施策,想辦法落實光伏扶貧建設資金并不是鼓勵有關方面“鉆政策的空子”,而是秉持更高層次的人文關懷,把扶貧工作做實做活,為民謀福。畢竟,脫貧攻堅等不得。
原標題:"守規(guī)矩"切不可成為"不作為"的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