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電池行業(yè)多年的老牌企業(yè)欣旺達近期似乎有點忙:不是在融資,便是走在融資的道路上。
3月8日晚,欣旺達發(fā)布了一連串的公告,當中最讓市場矚目的,則是其新一輪再融資計劃: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發(fā)行股份,募資總額不超過48億元,其中約20.31億元投向SiP系統(tǒng)封測項目,約13.58億元用于高性能消費類圓柱鋰離子電池項目,余下的約14.11億元作為補充流動資金。
這已經是欣旺達近六年來的第五輪再融資。通聯(lián)數(shù)據Datayes!的統(tǒng)計顯示,在此次48億元定增預案之前,欣旺達已分別在2018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了共四輪融資,募集金額分別約為25.54億元、11.20億元、39.15億元和31.20億元。
融資何太急?
公開信息顯示,欣旺達是深耕電池行業(yè)多年的老牌企業(yè),建立了集研發(fā)、設計、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完善的鋰電池產業(yè)鏈,提供包括消費電池、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在內的豐富電池產品,是全球最大的消費電池制造商。但受再融資消息影響,3月9日欣旺達二級市場股價低開低走,截至收盤,錄得3.19%的跌幅,成交量較前一天增加50%至3161萬股;而當天鋰電池概念指數(shù)微漲0.17%。
盤后,眾多欣旺達的中小投資者紛紛在某股吧論壇中留言,發(fā)出對此次再融資的不滿之聲。更有市場機構對欣旺達頻頻融資的舉動提出質疑,一位深圳私募機構研究員向記者表示,欣旺達自2020年以來是每年一融資,且當前距離上一次融資僅僅不到半年時間便迫不及待提出新一輪融資,“每一輪融資都有補充流動資金,且額度越來越大,這值得警惕”。
公開資料顯示,欣旺達上一輪融資發(fā)生在4個月前的2022年11月14日,是通過發(fā)行GDR(全球存托憑證)的方式在瑞士證券交易所募集了4.4億美元資金,折合人民幣約31.20億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該部分募資金額的約27.81%已被用于補充營運資金。而在3月8日晚公布的新一輪融資預案中,亦計劃有14.11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對于為何在瑞士GDR融資不到半年便立即展開48億元定增的做法,欣旺達證券部的相關工作人員在3月9日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解釋稱,這兩次融資的目的不一樣,GDR部分由于是在瑞士上市,目的主要是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其邏輯是提高公司的海外知名度,從而擴寬海外業(yè)務。
“而這一次最主要是針對公司兩個大的消費類項目:SiP系統(tǒng)封測項目和圓柱鋰離子電芯項目;而這兩個項目都是圍繞我們的主營業(yè)務展開的”,她進一步強調,此次48億元定增在拓寬該公司業(yè)務范圍的同時,更能增強其消費類業(yè)務的實力。
據欣旺達3月8日晚的公告,此次定增募集金額除了約14.11億元作為補充流動資金外,其余的將用于以下兩大項目,分別是約20.31億元投向SiP系統(tǒng)封測項目,約13.58億元用于高性能消費類圓柱鋰離子電池項目。
其中,SiP系統(tǒng)封測項目由其全資子公司浙江欣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實施,項目建設期為3年。該項目擬新建電源管理系統(tǒng)SiP系統(tǒng)封裝生產線及配套設施,項目達產后將主要形成年產1.1億只SiP系統(tǒng)封裝電源管理系統(tǒng)產能,預計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而高性能消費類圓柱鋰離子電池項目則由全資子公司浙江鋰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實施,項目建設期亦是3年。該項目擬新建高性能消費類圓柱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及配套設備,項目達產后將形成年產3.1億只高性能消費類圓柱鋰離子電芯產能,預計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上述工作人員進一步指出,現(xiàn)在由于是增發(fā)預案,所以可能沒寫的那么詳細,“后續(xù)等到出募集書明書,屆時會把這些項目訂單介紹得更詳細點”。
其實,市場質疑的焦點并不僅僅限于半年內的兩次融資,而是欣旺達近年來的頻繁融資。通聯(lián)數(shù)據Datayes!的統(tǒng)計顯示,在此次48億元定增預案之前,欣旺達已分別在2018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了共四輪融資。
其中,2018年3月,欣旺達以非公開發(fā)行2.58億股的方式募集資金總額25.54億元(注:該次融資為2017年提出,因此在欣旺達的相關公告中稱為2017年融資),其募資投向分別為消費類鋰電池模組擴產項目、動力類鋰電池生產線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兩年后的2020年7月,欣旺達通過向社會公開發(fā)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資金總額為11.20億元,其募資投向分別為消費類鋰離子電芯擴產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2021年11月,欣旺達向特定對象發(fā)行數(shù)量為9344萬股的新股,募集資金39.15億元;其募資投向分別為3C消費類鋰離子電芯擴產項目、3C消費類鋰電池模組擴產項目、筆記本電腦類鋰電池模組擴產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緊接著2022年11月,欣旺達通過發(fā)行GDR的方式在瑞士證券交易所募集了4.4億美元資金,折合人民幣約31.20億元;按計劃其募資投向為:約45%支持公司全球業(yè)務發(fā)展和國際部署、約30%用于加強研發(fā)能力、約25%用于補充營運資金和一般公司用途。但實際上截至2022年12月31日(則募資成功不到2個月),欣旺達已將27.81%的所募資金用于補充營運資金。
加上此次48億元定增,這已經是欣旺達6年內第五次再融資。記者留意到,這五次再融資的間隔時間是越來越短,融資項目雖然每次各不相同,但補充流動資金卻是雷打不動的一項,且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具體數(shù)據而言,2018年計劃補充流動資金0.66億元,2020年是3.36億元,2021年大增至10.00億元,2022年雖略有下降(約8.00億元左右),但到了2023年的這次定增,更是計劃將補充流動資金的額度擴大至14.11億元。
當談及公司近年來為何每年都要融資這一問題時,上述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其實大家可以這樣理解:一般我們都是按照公司的業(yè)務發(fā)展趨勢去制定這個計劃(指融資),然后去做相應的業(yè)務布局,“你總不能說等公司發(fā)展到了一定大的規(guī)模以后,才去做這個部局吧?如果這樣,那豈不是晚了嗎?”
那么,在短短幾年時間內不斷融資不斷上新項目,會否使公司對此消化不過來?對此,她斷然給予了否定的答案,強調稱“我們做這些都是有提前規(guī)劃的,都是有在手訂單去支撐的,不是盲目的去融資。如果你有留意,你就會知道在每次的募集說明書里都有相關方面的詳細介紹”。
還會繼續(xù)嗎?
正如該工作人員所言,欣旺達在每次的募集說明書都對相關項目的投入金額及承諾收益描述得很詳細,但結果又是否真能百分百完成承諾呢?
對此,她表示,其實之前的幾個項目,比如2021年定增的幾個項目,大概都進行得差不多了,只不過是建設周期還沒有結束,所以還沒有算效益,但是它的募集資金的使用進度等都是正常進行的;“除了可轉債融資中有一個項目,因為去年消費類電池市場的原因導致沒有達到預期(但也完成了80%以上,并不算很低)。正是因為之前那幾次融資的錢都差不多用完了,然后投入的項目預期效益也差不多達到,所以才會有現(xiàn)在這些項目的出爐融資”。
但事實并非如該工作人員所言的那么樂觀。記者查閱欣旺達3月8日晚發(fā)布的“前次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報告”發(fā)現(xiàn),截至2022年12月31日,欣旺達前四輪的融資項目中,屢屢出現(xiàn)承諾效益未達標的情況。
比如在2018年的融資項目中,承諾效益15.79億元的動力類鋰電池生產線建設項目,雖然已投資了5.1億元并在2018年12月31日前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tài),但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其累計產能利用率才71.90%,2020年到2022年的三年實際效益更是空白,遠未達承諾效益。
2020年的可轉債融資項目中,承諾效益1.17億元的消費類鋰離子電芯擴產項目,雖然已投資了6.65億元并在2021年12月31日前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tài),但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其累計產能利用率才74.58%,累計實現(xiàn)效益才9624萬元,為承諾效益的81.95%,仍然未達標。
至于2021年的定增融資項目,截至2022年12月31日均尚未達產,未計算效益;更不用說2022年11月才完成的GDR融資項目了。
欣旺達從2018年以來持續(xù)不停的再融資,在部分融資項目并未達到預期效益的大背景下,為何不踏實的做好上述項目后再謀發(fā)展,反而要急于再度增發(fā)上新的項目?
對于這一問題,上述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些項目中,由于有一些建設周期比較長,所以要算效益的話,可能沒有那么快。其后,她進一步向記者解釋了2018年增發(fā)項目中的動力類鋰電池生產線建設項目,到現(xiàn)在為何還沒達到承諾效益的原因。
“首先,主要是因為一開始那個規(guī)模沒有上來,且動力電池業(yè)務處于客戶導入的早期,故營業(yè)收入規(guī)模較小;第二,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車企紛紛停工停產間接拖累公司訂單,此外再疊加上游原材料價格的大幅波動導致整個動力電池的毛利比較低,所以整體效益不達預期”,她進一步強調稱,如果后續(xù)動力電池規(guī)?;蟻砗?,那它對那個利潤水平以及營收都會有比較正面的影響,從而肯定會改善這個效益問題的。
2018年的融資項目什么時候能夠達到承諾效益,這似乎已經不是市場最為關心的問題。因為隨著欣旺達2023年48億遠定增預案的出爐,投資者更關心的問題是,下一輪再融資項目會在明年甚至今年底拋出來嗎?畢竟,從近幾年欣旺達的再融資間隔時間來看,是越來越短,甚至不及一年時間。
而從3月8日晚的一系列公告中,亦似乎出現(xiàn)了這個苗頭。在當晚的公告中,實際上欣旺達共發(fā)布了三大投資項目,除了SiP系統(tǒng)封測項目和高性能消費類圓柱鋰離子電池項目這兩個被劃入48億元定增的項目外,還有一個規(guī)模更為巨大、計劃總投資額高達52億元的盈旺新能源精密結構件項目。
公告顯示,該項目由欣旺達控股子公司惠州市盈旺精密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盈旺”)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成立項目公司進行投資建設,計劃總投資52億元,資金來源為盈旺自籌資金,主要建設內容為3C消費類精密結構件及新能源電池精密結構件。截至本公告日,盈旺與浦江縣人民政府已簽署項目投資協(xié)議書。
同一天公共的三大投資項目,兩個金額較少的需要進行定增融資,所需金額最大的項目反而是自籌資金,這一現(xiàn)象確實頻為反常。盈旺究竟有沒有這個自籌的實力?是否仍然是需要通過再融資來實現(xiàn)這筆資金的籌備?
對此,欣旺達證券部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個52億元的項目是自籌資金,沒有做為本次的融資項目。“它最主要是分批去建設,不是說一下子投52億元。這個分批的話,那對于公司的資金壓力來說,就沒有那么大了”。
至于如何自籌,會否出現(xiàn)“先期讓公司出錢,后期再通過融資補上”的模式等問題,她也顯得模棱兩可,“這個,我現(xiàn)在也沒有辦法說明它未來是不是還要融資。但是我要跟您說的是,公司再融資的頻率并沒有那么快。就算現(xiàn)在這個定增項目融資順利的話,其過程走完也應該是下半年甚至是年底的事了。至于屆時(指明年)那個52億元的項目會不會再去做融資,這個目前我也不清楚的”。
記者留意到,在欣旺達此前的多次再融資項目中,是曾多次出現(xiàn)“一開始由公司出錢先自行投資,后期用募集資金置換先期投入金額”的模式。最早的先例,是在2018年融資的動力類鋰電池生產線建設項目中,先期由公司投入6.24億元,后來募集資金置換先期投入的這些金額。
此后,如2020年融資的消費類鋰離子電芯擴產項目、2021年融資的3C消費類鋰離子電芯擴產項目、3C消費類鋰電池模組擴產項目、筆記本電腦類鋰電池模組擴產項目均是先期由公司自行投資金額,后期通過再融資成功后,用募集資金把先期投入的資金置換出來。
原標題:新一輪融資啟動 欣旺達6年五次融資